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拥抱5%的改变之在不确定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2025-03-19【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作为一名由杭州联合银行外派长兴的行长,闲暇之余比较喜欢阅读与思考。李松蔚老师的《5%的改变》是一本形式独特的书,既是心理咨询案例集,又像是一个“树洞”,承载着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书中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读者通过微小行动打破思维僵局,将改变视为探索而非结果。正如阿德勒所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理念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普通人可操作的生存智慧,实现了学术思想的生活化转译。
一、探索自我
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几种典型的状态。
首先是纠结:渴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却又觉得遥不可及;放弃不甘心,坚持又力不从心,仿佛怎么选都不对。然而,在与他人沟通时,观点不同是常态;同理,与自我对话时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答案。关键在于做出选择——无论决定为实现理想努力一点点,还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暂时放松一天,都无需苛责自己。毕竟,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过度纠结而无法抉择只会导致自我否定。因此,选择之后的接纳和逐步改变才是正道,即便路途漫长,每一步都将使我们更加坚定。
其次是冲突:明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对,却难以自制。每一个坏习惯背后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反映了生活中的某些需求或情感寄托。承认并尊重这些习惯,赋予它们仪式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并找到符合常识的新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自律固然重要,但不应仅仅是一个符号,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并长期坚持。相反,找到让自己感到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或许更能带来持久的动力。
最后是焦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忧心忡忡,却又不知如何摆脱这种情绪。实际上,失败和困难最折磨人的时刻往往是在尚未发生之时。与其试图安慰自己不要担心,不如尝试期待它可能发生的结果。悲观同样是一种力量,因为它提醒我们始终拥有选择的权利。生活中的大多数困难其实存在于想象之中,远未到来时便已令人困扰。心理学上,远方的困难因其难以解决,短期内不解决也属正常,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能带来一定的满足感。而真正的困难则通常伴随着解决方案和行动,意味着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因此,想象困难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记录并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应对困难应有的态度。
这三种状态几乎涵盖了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最终,我们谁都指望不上,唯有依靠那个看似无力的真实自我。尊重、接纳这个自我,顺着情绪探寻潜意识中的底层逻辑,再做出是否改变的选择,哪怕只是5%的改变,也比深陷情绪泥潭更有意义。正如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中所言,微小的进步也能带来巨大的转变。
二、原生家庭
在自媒体时代,“原生家庭”这个词几乎成了“童年阴影”的代名词。我们习惯将所有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原生家庭,仿佛这样就能把责任推给他人。我们常说:“我没有成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我要摆脱这种束缚。”我们将努力的方向聚焦在家人身上,结果不仅未能获得成功,反而伤痕累累。
事实上,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能力拒绝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这不仅仅是因为多年来父母积威所致,更多时候也是因为这些影响其实是我们自己所渴望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目的论——虽然显得有些残酷,但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行为背后的目的,并注入更多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比如,通过“积极赋义”,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并赋予行为新的意义。甚至可以把一部分压力还给原生家庭,让它帮助我们分担。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还有其他选择,并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能够走出困境。
另一个常见的概念是“代际传递”。童年经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并进而传递到下一代。有些人懵懂无知,仍在彰显“权威”;有些人则到处甩锅,怪罪原生家庭或孩子“不懂事”。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分离的重要性,他们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去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治愈了自己的童年创伤。感谢这个认知觉醒的时代,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可能性。
家庭矛盾总是层出不穷,血缘和边界的问题带来了许多压力。我们知道亲人之间的爱,却不愿承受爱背后的期待。我们渴望与亲人和睦相处,却又常常将最暴躁的一面留给他们。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尤为适用:一个问题让谁感到困扰就是谁的课题,就应该由谁来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足够坚定、同时保持善良。在这个过程中,争端难免会发生,也会让彼此感到心寒和难受,可能每一个争端背后的潜台词是:“爸(妈、孩子),我想你了,想你过去和未来的样子,但怎么和现在不一样。”我们不应抗拒争端,也不应刻意追求改变,只需默默开启“观察任务”,或者事后为他们做一件小事,做一个停顿,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当我们认识到连争端都是自己选择和刻意安排的结果时,还有什么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呢?面对家庭问题,想要做出改变其实很容易,甚至不改变也可以,所以不可能失败。只要我们主动做出了选择,就能够期待更有力量的变化。
三、工作与理想
职场是人生的一大主题,不仅关乎养家糊口,还涉及自我认知,是补全人生的重要课题。职场环境严酷,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通常伴随着评价和被他人认可的价值,自我感动往往起不了太大作用。然而,职场也是自由的,我们的个性、喜好、梦想都有可能在这里实现。职场变化多端,当下的所有选择,无论是好是坏,未必都能通往理想的方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从试图成为别人逐渐明白其实并不需要成为别人。职场也是令人迷惑的,它会让我们误以为在职场中获得的所有反馈就是自我价值的全部。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剧本和角色,一旦混淆,我们就主动放弃了人生的多样性。
职场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被评价,KPI、OKR、360度测评等每一项都在强化职场的规则。这是因为职场是在复杂分工的人际关系中运作的。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改写这个故事的建构方式,把自我价值和他人评价分离。维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这与我们或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并没有太多联系。个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沉浸在“我如何”、“他如何”的思考中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将抽象的评价转化为能够产生具体价值的事物。
在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努力解决困难的故事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下常常被人津津乐道。我们喜欢背水一战,把思考退路视为懦弱的表现。然而,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换个赛道、换个方向不一定是逃避,反而认为只有“一条路”才是把解决方案永远陷在“想”里的逃避行为。困难越想越难,越想越牢固。正如书中一句有趣的话:“恐惧在敲门,勇气在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
理想与现实总会有差距,两者真的相关吗?眼下的状态与未来的发展不见得有直接联系。我们最大的恐惧在于强行建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失败、越努力、越恐惧”,不甘于“平凡”。在一系列“规划”落空后,产生习得性无助,把一切都归因于“命”或者自我价值。作为一本心理咨询书籍,《5%的改变》给来访者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微小的改变——设置最小的行动按钮,哪怕不必产生实际效果。一个仅有5%的微小改变也远远胜过100%改变的执念。
四、亲密关系
关于亲密关系,李松蔚老师并没有提及投射和人格面具,而是聚焦于亲密关系中更为朴实的合作方面。每一对伴侣都有自己偏好的相处方式,理论上只要双方都感到舒服和安全,就是一段好的关系。书中提到的许多来访者其实已经处于这种“好”的状态,但却被某种外部标准所影响。有些人追求经济独立,有些人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照顾。在外人看来,这些烦恼或许显得有些无病呻吟的“凡尔赛”。因此,亲密关系的第一准则就是只对齐双方的需求,而不被外部规则所左右。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对齐需求。这需要具备沟通的勇气。什么时候沟通也需要勇气?是的,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对对方的期待并不容易,因为害怕得到一个无法挽回的答案。此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颇具挑战,既要简洁明了,又不能陷入过往不成功的沟通带来的情绪漩涡。沟通是双向的,一方提问,另一方就必须回应,而回应的过程则非常考验接收和输出的能力。书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写”。写作是一种安全的沟通方式,可以深思熟虑,写的人可以体会对方的无奈,看的人也可以不用去猜测。
亲密关系中难免会遇到危机,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应对危机的认知和方法。首先,放手。家庭治疗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问题看似属于一方,实际上却是另一方一起“帮助”维持了问题。我们习惯性地把问题归咎于对方,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但当放手后,把自己当作一个观察者,“帮凶”消失了,原来的关系也就改变了。其次,去三角化。三角关系具有稳定性,当两个人不愿直面问题时,引入第三方可以达到稳定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缓解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孩子、上一辈等往往容易成为这个第三方。因此,我们需要敏锐地找到问题的关键人物,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希望。最后,换档。合作在不同的时间段需要不同的契约来约束,家庭系统也会经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规则。有时我们会抱怨以前的默契不再,其实可能大家都没错,只是家庭系统的阶段变化了。
亲密关系最大的危机莫过于分开。讨论应不应该分开没有意义,决定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做。但在做出决定前的准备却非常有意义,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在任何决定前都可以尝试。具体做法是约定一个必须结束的期限,其他什么都不用改变。这也呼应了《5%的改变》的整体思路:人生总体是不确定的,但为了安全感,人们总是需要确定性。将大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相对短期的确定性,可以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事务,而这一点小的变化可能会撬动大的改变。
结语
面对自我、家庭、职场、人际关系中的各类问题,李松蔚老师给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温柔而有力量的,把问题视为一种状态而非病态,让我们有足够的心态去接纳和与它们和平共处。改变可以、不改变也可以、改变多少随意,充斥着松弛感,但千万不要小看人的潜能,只要我们在观察、在行动,那些不起眼的看似“自欺欺人”的微小行动所蕴含的力量。路很长,没有所谓好的选择,真正值得歌颂的是自己拥有选择权后,每一步都用力和坚定地走下去。
- 来源:长兴行长室 凌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