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从内生长之在不确定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2025-04-14【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我们总在解决问题,却常常陷入越解决越焦虑的怪圈:熬夜赶工想保住业绩,身体却先亮起红灯;拼命满足家人的期待,关系反而越来越紧张;用购物、刷手机短暂逃离压力,清醒后空虚感却变本加厉。
在银行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业绩指标的漩涡而喘不过气。无论是市场内卷、利差收窄、经济下行的外部因素,还是风控严格、流程繁琐、科技薄弱的内部因素,我们总是试图用消灭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由杭州联合银行派驻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中层管理人员,闲暇之余喜欢阅读,最近空闲时候又翻阅了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看到作者提出用佛教四谛来改变人类的性格以摆脱心理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观点,突有所感。古人智慧早已洞察解题的本质,通过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提出了一套有效的问题解决系统。
“苦谛”识别问题的本质
人生本就充满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前台部门的苦在于对业绩指标的求而不得,但很多人不愿意直面客观事实,总是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解决别人的问题上。例如,业绩不佳是因为上报的业务风控没通过,利率审批卡得太严格。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缓解焦虑,但一味逃避只会让痛苦加剧,正如伤口不会因为无视而愈合,只会变得更为严重。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应该被解决,这是属于中后台部门的问题,也应该积极面对。我们只有勇敢地承认并面对问题,才能开启解决问题的大门。
“集谛”找到问题的根源
痛苦并非无因之果,我们认知的偏差才是问题的根源:
贪:我们总希望靠几笔业务一下子解决问题,但却不愿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也许当下问题解决了,但能力和业绩的错配会在未来形成更大的缺口,盲目追求业务增长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嗔:在求而不得时,我们抱怨他人,认为自己的失败源于没有得到有利的条件和支持;我们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成功,最终变得习得性无助。
痴:错误地把过程当作结果,把短期效益当成最终目标,用假装的努力代替成功的过程,本末倒置。
我们要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否在强求不属于我的东西?
我是否在抗拒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是否误解了手段与目的?
“灭谛”重新定义解题方案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达成一种超越生死轮回、摆脱痛苦烦恼的解脱状态,即涅槃,代表着内心的寂静、安宁和自在。我们也不应仅仅追求某一时段的业绩增长,而是让自己具备在不同环境下持续增长的能力和格局。这种提升更多地追求长期主义,有人会认为这是给躺平找理由,是自我安慰式的降低标准,我想必须澄清的是,这是一种聚焦模式的转变,是把注意力从“向外抓取”转向“向内生长”的转变,就像园丁明白:花朵的绽放不是因为紧盯花苞,而是持续浇灌根基。
“道谛”在行动中修行,难题自解
佛教在追求涅槃之路时,主修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遵循修行,可以消除烦恼,断除痛苦的根源。我们在行动中修行,用正见,改变对于事物的建构方式,理性地接受当下业绩压力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是既定的事实,我们期待改变但更应该找到那些可以控制的,有关自我的变量;用正念,把行动回归当下,把因情绪而外泄的心力收拢回来,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叨扰;用正业,把行动的模式从“做了”转向“做好”,把时间从无效的过程中抽离出来,比如把走访客户变成走访并记录有效的客户信息,把考核变成有效地激励,把授权变成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用正精进,为每一次行动做好反馈,今天哪些事助长了贪/嗔/痴?哪些行动减弱了痛苦?今天有没有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不再用KPI、业绩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时,才能触碰到存在的本质,找到向内生长的力量。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存在意味着深耕、创造、觉醒,而不是占有、消耗、异化。”佛教四谛不能承诺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难的就是在找到问题原因后的行动以及在行动中能否一直秉承初心。当下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没有终极答案,人生本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动态系统,我们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坚韧。再看看在KPI里沉沦的我们,时间也是我们的敌人,被赶着走的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在某些阶段忘却远方的答案,享受此刻的觉醒,为长期主义为价值的本质做一点点改变,共勉!
- 来源:长兴行长室 凌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