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扎根乡土 破局而立之用普惠金融锻造“百姓信任银行”
2025-07-31【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在经济增速放缓、区域竞争加剧的复杂市场环境下,如何让普惠金融真正“沉下去、扎得稳”,成为考验银行业韧性的关键命题。由杭州联合银行主发起设立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用“家门口的金融管家”模式给出了答案--通过深耕本土需求、创新风控机制、融入社区治理。
挑战,经济波动下的“信任危机”。“去年纺织不景气,钱全压在仓库里了,我以为银行会抽贷或者压缩,没想到客户经理无还本续贷,让我解了燃眉之急。”洪桥工业园区里一位信贷客户的经历,折射出小微客户对金融机构的深层焦虑。在经济下行周期,部分银行收紧风控导致“断贷抽贷”,加剧了银企信任裂痕。我们没有盲目跟从,而是选择了与客户一起挺过艰难时期,“普惠金融不能只看报表数字,更要看能否陪伴客户穿越周期。”
破局之道,把银行“嵌”进乡镇毛细血管。一是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从“坐商”变“行商”。在长兴县,15个“金融网点”覆盖全部乡镇,客户经理每周进行普惠金融大走访,包里装着移动PAD、宣传单和农户信息档案。通过“整村授信+道德评议”,银行将村民的“邻里口碑”之类的软信息纳入信用评估,让授信走进千家万户。二是开设方言金融课堂,打破认知鸿沟。针对老年客群金融知识薄弱的问题,我们每月在银行大堂开设“方言反诈教育”。爷爷奶奶们感叹:“现在收到可疑短信,会先打电话问银行“小叶经理”。三是跨界民生服务,做“不止于金融”的邻居。银行网点变身“普惠服务中心”:农产品直播、金融咨询等项服务免费开放。客户经理小叶的微信里至少有7个村民群,“谁家孩子上学缺钱、谁家茶园要买肥料,我们能第一时间响应”。
当金融业陷入“规模焦虑”与“风险恐惧”的拉锯战时,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用十七年扎根乡土的实践证明:普惠金融的本质不是“撒钱”,而是“种信任”。从走村入户到方言课堂,从无还本续贷到助农直播,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创新背后,是一条长期主义之路-唯有真正理解并敬畏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才能让银行招牌在老百姓心里越擦越亮。
- 来源:长兴洪桥支行 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