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反诈主题趣味活动纪实
2025-09-22【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9月18日傍晚,夕阳的余晖为涟源市体育馆外的广场镀上一层暖金,这里已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热水。晚风携着秋末的微凉掠过树梢,裹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交谈声,将“人声鼎沸”四个字诠释得恰到好处。
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早已提前两小时到场,搭起蓝白相间的活动帐篷,在地面铺好防滑垫,连角落的电线都用绝缘胶带仔细固定——这些细碎的准备,藏着他们对居民安全的细致考量。
当“秋夜晚风抓蛋趣,反诈守护‘钱袋子’”的横幅在风中轻轻舒展,这场别出心裁的反诈主题活动,便在居民们好奇的目光中拉开了序幕。
“张阿姨,慢慢走,台阶在这里呢!”刚到活动现场的张阿姨正眯着眼睛看横幅,身后传来一声温和的提醒。转头望去,该行工作人员梁亦珩正扶着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另一只手还不忘给张阿姨指了指脚下的台阶。
这样的细节在现场随处可见:登记台旁特意放了多把便民座椅,供年纪大的居民歇脚;桌上摆着印着反诈知识的扇子,谁路过都能随手拿一把扇风;连装鸡蛋的篮子都选了边缘光滑的款式,就怕不小心蹭到居民的手。
这些不显眼的安排,像一股暖流,悄悄拉近了该行与居民的距离。
活动以“下班抓蛋学反诈”为核心创意,一亮相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凭姓名和手机号登记就行?真能免费抓鸡蛋?”刚下班路过的李先生半信半疑地问。
负责登记的张黎立刻笑着递过登记表:“是的李先生,登记信息是为了方便我们后续给您发些反诈小贴士,您看这表格字够大吧?特意调了字号,怕大家看不清楚。”说话间,她还顺手帮一位戴老花镜的阿姨扶了扶眼镜,耐心等着对方一笔一划填完信息。
轮到抓鸡蛋环节,居民们更是兴致勃勃。透明的大盆里,一个个圆滚滚的鸡蛋裹着干净的保鲜膜,上面贴着五颜六色的反诈贴纸——“陌生链接别乱点,个人信息不外传”“客服退款要警惕,核实真伪再处理”,每一句都像贴心的叮嘱。
“您看这个‘高息理财多陷阱’,前阵子我们社区就有位大叔差点上当,说有个‘内部理财’年化能到35%,幸好家里人及时拦着……”该行工作人员胡晴一边看着居民抓蛋,一边结合案例讲解,遇到年纪大的长辈,胡晴还会特意放慢语速,用方言重复几遍,确保对方听明白。
邓阿姨一口气抓了八个鸡蛋,手里捧着沉甸甸的“收获”,笑得合不拢嘴:“你们这活动太贴心了!抓个鸡蛋还能学知识,刚才胡经理讲的那个案例,我家老头子前阵子也差点碰到,回头我得好好跟他说道说道。”
她还特意拿起一个贴有“转账前要三思”的鸡蛋,对着旁边的邻居说:“你看这鸡蛋上的字,比传单好记多了,揣在兜里都能随时看。”
活动现场,该行还准备了反诈宣传册和小礼品,册子里的内容都是用漫画和短句做成的,连小朋友都能看明白。“阿姨,这个‘游戏充值要核实’是什么意思呀?”一个小男孩举着宣传册问,该行工作人员胡晴立刻蹲下来,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解释:“就是说有人让你往游戏里充钱,得先问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哦。”
这样的互动,让反诈知识像蒲公英的种子,借着晚风悄悄落到每个人心里。
其实,这场活动只是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反诈宣传的一个缩影。为了让金融知识真正走进群众,他们早就动起了脑筋:在社区广场摆过“反诈茶摊”,边给居民倒茶边聊天;去乡村集市搭过“移动课堂”,用快板、三句半演绎诈骗套路;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开过“智能手机课”,手把手教大家识别钓鱼网站。
每一次创新,都藏着对群众需求的细心观察——知道老年人喜欢热闹,就多搞互动活动;了解年轻人爱刷短视频,就拍了系列反诈小剧场;考虑到居民们平时忙农活,就把宣传时间定在傍晚和周末。“金融安全是老百姓的‘定心丸’,我们多走一步,群众的‘钱袋子’就多一分保障。”该行相关负责人说。
就像这次的抓蛋活动,从鸡蛋的挑选、贴纸的设计,到现场的布置、人员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选鸡蛋时特意挑了大小适中的,方便居民抓取;贴纸用的是防水材质,不怕沾到水汽;连活动结束后,该行工作人员都细心地收拾好现场的垃圾,把桌椅归位,还不忘提醒晚走的居民“天黑路滑,慢慢回家”。
夜色渐深,活动接近尾声,居民们带着鸡蛋和知识满载而归,广场上的欢笑声却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该行工作人员收拾着现场,脸上虽带着疲惫,眼里却闪着光——她们知道,这场秋夜的约定,不仅传递了反诈知识,更拉近了金融机构与群众的距离。
下一步,该行还将计划走进学校、社区等,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更多接地气的活动。或许是给学生们开一场“反诈辩论赛”,或许是给广大居民办一次“案例分析会”,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守护群众金融安全的初心,始终像秋夜晚风里的灯光,温暖而坚定。
暖金融,护民安,该行干部员工坚信,每一次细心的准备、每一次贴心的讲解、每一次暖心的互动,都能让反诈意识在广大居民心中生根发芽。
- 来源:湖南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