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农村金融机构反欺诈风控的现状

2020-07-31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普惠化,欺诈手段和形式更迭加快,而农信系统的科技发展较为滞后,更成为欺诈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使得农信系统反欺诈形势异常严峻。


    欺诈手段专业化。金融欺诈手段的专业化表现为从线下人工方式到线上数字化方式的转变、从零散的个体行为到专业团队的转变、从随机式到精准定向的转变、从单一的盗号盗刷行为到多元化行为(传销、兼职、网购退款、包装理财、虚拟货币等)的转变,随之而来对于欺诈防范的技术要求也日益提升。


    欺诈组织产业化。同传统的诈骗方式相比,当前的金融欺诈有组织、有计划,规模更大,分工更明确,具有合作紧密、协同作案的特点,已经形成完整的开发制作、批发零售、诈骗实施、洗钱销赃四大环节的犯罪产业链,对金融机构的反欺诈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


    欺诈行为隐蔽化。互联网技术的跨区域和追踪难等虚拟特性导致欺诈的行为(比如,信用卡的第三方批量套现与供款)不易发现,不仅需要事后对于欺诈行为的及时甄测、确认和追讨,更加需要对欺诈的行为深度分析、分类、汇总、关联、提取共性和链路特征,及时动态更新迭代事前的反欺诈规则、模型和策略。


    欺诈形式场景化。为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大多依托特定的场景开展,随之而来的金融欺诈也呈现出场景化特征。以网购场景的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为例,如果购销双方存在虚构交易的行为,则会出现由同一场景衍生出“卖家通过虚增交易量获取供应链金融更高额度授信”“买家通过虚假购买行为利用消费金融套现”“买方卖方通过退货骗取运费险赔付”等多种欺诈行为。


  • 来源:据媒体编辑    作者:李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