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中小银行对公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与思路

2020-05-21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 一、对公不良在中小银行中困境

    在中小银行中,对公不良占不良总量的比例而很大,虽然与对私相比笔数不多,但件均的数额大,一旦成为不良拉高了不良总额的绝对值。同时与对私贷款主要以住宅和小商铺为抵押物不同,对公抵押贷款不仅数额大,而且抵押物以不易变现的工业用地、工业厂房、大面积商业为主;无抵押保证类贷款单笔数额因联保而数额较大。笔者在与多家中小银行的董事长、行长、资管部负责人及支行长的沟通中,比较一致的都是对公不良的处置问题,都希望着能有大能力的资金方或处置端来一次性解决他们的对公不良资产。然而现实却是很无情的,一方面是经济下行,不良不断出现,同时前些年为了降低压力所做的代持今明两年逐步到期,面临回表,使得中小银行压力倍增;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市场趋冷,之前市场活跃的社会资金在频频打击中越来越谨慎,对市场上的不良资产开始挑挑拣拣,达不到保守预计利润的资产包绝不出手,即使买包更多地考虑处置清收,而非之前的买进卖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指望雷锋似的金主是不现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处置为先锋,方可在目前的不良资产困境中突破重围。


    二、对公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银行对公不良资产的处置,主要有4种常用方式,即坏账核销、自主清收、债务重组、不良资产转让,以及近年来开始重启的两种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这些方式可以归结为为“三打”和“三重”,“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三重”: 重组、重整、重构。笔者认为“三打”是前提,“三重”是升华。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公不良资产总量的80%以上是落后产业和过剩产业,不具有“三重”的基础,只有不到20%是大型企业及对地区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具有“三重”的基础,同时“三重”对于资金、时间、政府支持力度乃至企业自身造血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此文主要针对前80%的对公不良资产,对于后20%,笔者一直在研究已经与业内专家探讨中以后再以专文抛砖引玉。


    三、对公不良资产的处置思路

    对于处置思路,可谓一波三折,在之前不良资产疯狂之时,资金疯狂,资产价格大涨,很多银行择机高价甩包,不再重视自己处置。而部分利润微薄的中小银行则是要求本息转让,在不担责的情况下解决不良。而在现今的市场情况下,各大银行及机构频频召开资产推荐会,大量的资产包涌上市场,而投资方却越来越谨慎,达不到保守预计利润的资产包坚决不买,四处挑挑拣拣,观望为主,等待着资产包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却无法承受进一步降价之痛,如何解决此痛点,处置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处置思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处置是处置不良资产的主线,司法处置一般能实现债权回收金额的最大化。同时推进司法处置也有利于之后的债转,更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债转价格。


    2、在推进司法处置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及资源进行债权推介,适时引入不良资产的投资人,在设定目标之上对债权进行转让,实现快速回现。债转是实现快速回现的最好方法。


    3、在互联网科技时代,要向科技要效率,进行大数据管理,实时监控不良资产,及时发现财产线索,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不良资产,使有限的人力发挥最大的效率。


    4、开拓思路,解放思想,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在合规的前提下,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外部机构,专业人士协助清收、债转,以较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来源:刘军海    作者:李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