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行长室凌福明分享《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读后感:
作为一名由杭州联合银行外派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行长,我工作之余比较喜欢阅读与思考。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讲了人格的分类以及不同人格所对应的行为风格。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人格特质的内在和外在决定因素,本书的第二部叫人格成因:我从哪里来?作者从大脑结构、环境、遗传、教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人格的分析越来越深刻。
“出厂设置”对人格的影响
大脑结构的复杂性及差异性对人格的影响极大,书中对大五人格的五种特质都做出了生物性描述。特别有意思的是一则关于盖奇的故事,盖奇因为一场事故,导致钢筋穿脑,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但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盖奇从以前的精明能干,做事有条理有执行力(高尽责性人格)变成懒惰、行为反复无常、不计后果。盖奇去世后解剖发现,钢筋破坏了盖奇的大脑左测前额叶区域,而这个区域与理解他人情绪、控制自身冲动、调节行为及执行计划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这个故事为大脑结构对人格的影响做了最好的证明,那么人能否通过某些训练,通过改善大脑改变自己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有实验数据证明长期的冥想训练可以减弱大脑杏仁核的活跃度进而降低人的高神经质程度,正因为如此,心理咨询和治疗才有意义。当然更有意义的做法是主动给大脑输入一些积极的想法,通过改变认知实现改善身心状态的目的,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善大脑形成的心理机制?因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社会环境变化太快,大脑的进化速度是跟不上社会环境变化的,书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我们生活在21世纪,却顶着一颗石器时代的大脑”。有一本书《认知觉醒》中描述的更加形象,作者把大脑分为本能脑、情感脑、理智脑,我们往往会被本能和情感所支配,不是我们不理智,是调用理智脑实在太消耗能量了。所以我们需要用方法让自己的理智脑生效,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会降低理智脑调用所需的能量,早起、冥想、写作、运动、阅读这都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王芳教授有一句话写的非常棒:“自然不等于神圣,实然也不等于应然,我们探索本质的目的是以更好的方式影响它,文明的意义或在于此”。
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观点,而将这些观点应用于社会领域却是我们最不应该看到的。这个社会不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人类这个物种进化的重要优势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作者对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做出了立场鲜明的批判,比如有名的“囚徒困境”,将关系认定为竞争,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双输;比如《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搭便车”,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反而引发集体利益的灾难。这是社会系统带来的悲剧,理论上只有改变系统才能解决问题。作为个体,用什么来指导行为可以摆脱这种困境呢,书中介绍了一个由计算机参与的“囚徒困境竞赛”,最终获胜的一方遵循的逻辑是“tix for tat”,中文翻译就是以牙还牙,同时投桃报李。这非常有意思,它代表着对自身利益的坚定态度和对他人背叛的宽容,首先要规范的是自己,希望以对方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对方,并对对方的背叛给予反击和宽容。现在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是这样,孔子的忠恕之道也是这样。回到工作,同业竞争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困境,这也是一个囚徒困境,明明可以双赢,却因为追求局部利益导致双输,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第一,永远先选择合作;第二,在对方选择竞争时同样选择竞争;第三,如果对方愿意重新合作,那就以宽容的态度重新回到原来的合作。在今天做复盘,突然对去年的一些工作有了更多的体会。
天性还是教养的辩论
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多少是遗传决定的,有多少是教养决定的。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辩论,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人格是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甚至给出了影响的权重,40%-50%的遗传因素,不到10%的共享环境,45%的非共享环境。还有一个观点也非常有意思,涉及到表观遗传学,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甲基化打开和关闭基因的表达方式。比如说饥荒年代怀孕的女性所生的孩子特别容易得三高疾病,因为怀孕期间的营养不足,导致DNA的甲基化模式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基因表达,影响代谢能力,这种遗传表现甚至可能还会代际遗传。总结一下,人格的影响不可能是简单的二分法则,也不会仅仅是权重的表现,遗传和环境是相关交织,相互发生作用的,环境不仅可以改变遗传对于人格的影响,还会改变遗传自身的表达方式。讲到环境,我们肯定要讲家庭教养,首先就是“依恋关系理论”,孩子的在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关系决定了他未来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理论在很多育儿书中都有提及,孩子在安全环境和陌生环境切换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完成取决于他获得安全环境的难易程度。很多人会有一个错觉,孩子离开家会哭闹是不是因为在家里太受宠了,接受不了外界相对比较冷漠的环境,我认为恰恰是在家“宠爱”的不够,或者说获得“宠爱”的条件的不稳定。亲密的教养关系真的非常重要,作者用“内心的一罐金子”来形容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将其描述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馈赠。最后再来说下原生家庭,当下社会有一种论调,将一个人的失败归结于原生家庭,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因此引发的教养焦虑,将孩子的成败都归结于父母的教养,却是大可不必。教养焦虑下父母的患得患失和用力过猛,以爱之名绑架孩子,将自己的缺失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危害,最明显的是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自尊,找不到自我价值感,过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作者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任何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可能成为父母,不管是哪种角色,两边都减压,两边也都尽力而为,毕竟世间所有美好的爱都是双向奔赴的。”送给每一位父母。
影响人格特质中的其他因素
人格的成因除了遗传、环境外,还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虽然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却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中华文明为主的东方文化和罗马文明为主的西方文化,对于关系和个体之间的理解是不同的,由此引发的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倾向是我们认知自己和理解别人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当然文化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儒家文化,从三纲五常的角度来看,这个文化是极度讲究关系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北方,但是历次中原王朝的南下,以及草原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影响(我们认为农耕文明的固定程度远高于草原文明,文明的生存方式更依赖关系和协作。)让南方的文化较北方的文化更为讲究关系,家庭意识也更强。书中还例举了影响人格的其他因素,比如说长期受病原体活跃的高风险地区,集体主义程度越高,对内更加依附对外更加排斥,文化更加紧缩,对失错的行为容忍度更低。比如说政治、经济、地理、气候对人格的影响,举个例子,适宜的温度令人体感舒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会增加,促进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的发展;生活相对比较安逸,确定性较高会促进高尽责性和低神经质。当下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莫测,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将投资着眼于当下,由此而来的利己主义、机会主义的抬头,使得暗黑人格具有广泛的市场和社会接受度,不得不让人担忧。放眼全球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不谓是大智慧。
好了,现在组成人格这道美味佳肴的原材料已经有了,遗传、环境、教养、文化非常丰富,该如何搭配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呢?这方面,我最喜欢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提出的建构理论。每个人的建构系统都不一样,关键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认识到这点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承认人格是可被重新塑造的,也承认我们现在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与自我控制的耦合性低,我们表现出来的大五人格特质是我们为适应环境做出的自然选择。我们有能力也应该找寻人生的意义,并根据人生的意义构建出适合的人格。比如自律的生活、开放的心态、利他的价值观,这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创建人际关系,让我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过完这一生。
最后再讲一下意义,昨天去员工家家访,聊起如何平衡家庭、工作、生活。说到平衡就好像一定要承认得到了什么和牺牲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兼顾和享受其中呢?我们在家庭、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找寻到意义,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跟伴侣和孩子一起畅聊,十年后我们希望家庭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希望一年有一次出国旅行,希望孩子和父母仍能保持交流,希望每个人有一个爱好,希望能陪孩子一个月踢一场球,希望父母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始终成为孩子的榜样,那我们就找到意义了。至少我们需要有不错的收入能力和积蓄、健康的身体、长期通畅的沟通氛围以及持续学习的习惯,我们也不会再将职场认作牛马场。围绕着意义我们就能享受其中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有其他非相关欲望且能力可及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对于未来的预期,把时间省下来,专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如果在陪孩子时,遇到工作冲突,坦然地告诉孩子:“我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暂时离开一会,忙完后我会继续全身心陪你,因为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这种毫无保留的沟通方式本身也是未来的一部分,以上思考与每一位迷茫在困局中的中年人共勉。
下一篇读后感,我想讲讲人格的动力,也是我最想写的一篇,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