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2024年度的最后一篇读后感 之《我们和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

2025-01-03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 作为一名由杭州联合银行外派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行长,我工作之余比较喜欢阅读与思考。终于到2024年度的最后一篇读后感了,回顾一下,书的第一部分让我们认识了人格特质,这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日常生活都接触过的,也是人格心理学的流量入口。第二部分让我们了解到人与人的不同缘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交织。本书的第三部分叫人格动力:我要到哪里去?顾名思义就是人生的目的地,描述的是行为的驱动力,是我们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下做出反应和转化行为的原因。就像人类的未来难以预测一样,行为驱动力也很难被精准阐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为我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被动接受的、有追求卓越的、有精神整合的还有自我实现的。看完第三部分,我感受到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每个阵营中又山头林立,有些大师坚守阵地却开始在窥探对方阵营的魅力。

    第一阵营:精神决定论

    人的心灵有一种能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心理能量,就像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样,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且总量不变。当某部分的能量被占用,便无法调用另一部分的能量;当能量聚集在一个地方引起紧张无法释放和排解时,就会转换成其他能量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人的行为驱动力就来自这种心理能量。

    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大名鼎鼎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将行为驱动力归于人的潜意识,即自我意识无法识别的部分,这就是“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活跃的年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那个时代欧洲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变迁下的人精神模型是不稳定的,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压抑和犹太人大家长制造成的社会病态尤为突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理论中会大篇幅地着墨于性本能和童年决定论。潜意识中存放着所有被压抑的心理能量,也就是本能,弗洛伊德提出了两种主要本能,分别是与性相关代表欲望和正面建设性行为的生本能和代表破坏毁灭和仇恨的死本能。人被本能所支配,通过本我来引导,释放能量、缓解紧张、获得快感;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形成的约束,就是超我;在两者之中负责调和的是自我。本我代表动物性、超我代表神性,这些都是植根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自我代表人性,人就是在动物性和神性间苦苦挣扎,所以说人生本来就焦虑。焦虑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于是防御机制就产生了,书中介绍了8种最典型的防御机制,比如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等,这些防御机制直至今日仍被广泛应用。除了升华,其他的防御机制都是消极的,本质通过自我逃避和欺骗来实现自我保护。防御机制对排解焦虑有一定的适应作用,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过度依赖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就是去分析潜意识和防御机制,将潜意识中的碎片意识化,弗洛伊德开启了“话疗”的新式治疗方式,提出众多现在仍被广泛应用的咨询手段,比如催眠和自我联想、移情和释梦等。最富盛名的就是释梦,有些人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周公解梦》联系在一起,在弗洛伊德看来解析梦境并不是为了预知未来,趋利避害,而是找寻过去的意义,通过释梦,找到潜意识的碎片和线索。当然精神分析多少有些神神叨叨的,容易过度解读,比如梦境中也不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还包括人在白天接收的外部环境的刺激。弗洛伊德对于驱动力的解释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但无疑他的理论是划时代的,注定会站在人类心理学的最高峰。

    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挺悲观的,人失去了掌控权,是被本能驱动着的,特别是他提到的“童年经验决定论”,过分强调了童年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格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同时代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是这个理论的挑战者,他与弗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于驱动力的理解,他认为行为受到未来目标引导,人的选择更为重要。阿德勒名气很大,特别是《被讨厌的勇气》大热后,让很多人开始接触他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听上去是研究个体,实际上它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有机结合,研究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推动人们活出自己的人生。阿德勒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自卑与超越》,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和缺陷后会产生自卑,进行产生想要弥补它们的动机,这个动机就是阿德勒对于驱动力的解释。克服自卑的主要手段是获得权力,是一种给心理赋权的过程,而这种赋权对人类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阿德勒称其为卓越,卓越就是做更好的自己。与弗洛伊德不同,人行为的动力不来源于本能和欲望而是来源于克服自卑的力量,与精神分析相比,这种类型的动力显得更正向和积极。自卑感催人奋进,但如果未能采用有效的行为方式,就会阻碍人前行,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提出形成自卑情结的罪魁祸首就是人对社会没有兴趣,这也是阿德勒有别于弗洛伊德的地方。进而他提出了人的三个主题,职业、社会和爱,这三个主题都需要人从只关注自己中跳脱出来。阿德勒理论中的人格,分为四种类型,我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描述更为贴切,统治支配型:我好你不好;索取依赖型:我不好你好;回避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社会有益型:我好你也好。人找不到社会有益型的人格,就会用消极的卓越目标来逃避自卑感,越逃避越焦虑。什么样的卓越是有益的,阿德勒称之为积极的卓越,积极的卓越是横向的,是对相对位置不在意,在意的是自我成长及对社会的贡献,用爱与合作来实现目标;而消极的卓越是纵向的,只以个人为中心,特别在意相对位置,聚焦于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与弗洛伊德的理性不同,阿德勒就像是一位温柔的长者,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也代表着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他所处的年代,这种理论理想性太高,落地性不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大一碗“鸡汤”。但在强调高对抗、高竞争的今天,个体心理学越来越被人重视,成为一份强大的治愈力量。

    “鸡汤”虽然好喝,但神秘的心灵世界的探索却更加迷人,我的偶像闪亮登场。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羁绊更深,作为同时代的心理学大师,荣格的流派被称为分析心理学,他的其实是大五人格和MBTI的鼻祖,开启了人格分析的大门。荣格与弗洛伊德理论相似之处在于同样强调意识与潜意识,区别在于他的潜意识理论中有一个最关键的部分是弗洛伊德从未涉及的,就是“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学派最高深和具有灵性的体现,更具有神秘性。用荣格的说法,集体潜意识是数百万年来祖先经验的沉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它们通过原型的方式呈现。原型有母亲、英雄、恶魔,每一个心里都有一个江湖,最有名的原型有5种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它们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和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是人们对于理解异性的最初框架。第二组为人格面具和阴影,人格面具是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特定角色,是他人看到的自己,但是别人看到的只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分,看不到部分被压抑或者牺牲了,人功成却名后会感到空虚寂寞,就是将人格面具当成自己全部的表现,我们讲的中年危机都是这种模式下的精神危机(前面写过《中年之路》的作者就是荣格的信徒。)当然人格面具非常重要,是推进人进步的动力之一,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生应该更有灵活性和弹性,在社会需求和真正的自我之取得平衡。阴影则是面具下的人格,是被否定的自我,如果不能认识和接受阴影,人的心灵会被反噬。荣格和弗洛伊德都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但荣格更强调和谐相处而不是你死我活,呼吁人们建立平衡,唤起人格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型——自性。实现自性的过程叫做个体化,代表着人精神世界的整合,将对外部价值的追求返回到对内精神价值的追求上,将自己压抑和藏匿的部分拿出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观点和阿德勒提出的关注社会并不矛盾,反而非常契合,同样是说人应当具有被讨厌的勇气和不完美的勇气,要关注自己的成长,荣格认为关注自己精神的统一和撤回对他人的投射,就是个体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种思想很东方,这也是荣格的理论在东亚特别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精神整合后的状态类似儒家中庸下的天人合一和佛教的曼荼罗。黑塞是荣格的知音,他的《悉达多》、《荒原狼》就是讲人追求精神整合的道路。在这个时代,特别是对于一个中年人,精神整合程度越高,就越能够自洽,越能在精神内耗挣脱。

    精神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驱动力的重要视角,但也有人受到马克思思想的启发,发现人格还会受到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制约,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格,这种认识为驱动力的解释扩充了视角,他就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姆。弗洛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关于安全和自由,催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将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强,人从土地中摆脱,转入工厂、职场,成为现代人,这种自由感是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早期不具备的。早期人类并不自由,他们对于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选择,但当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确定的,竞争也并不激烈,人类让渡了自由却获得了有秩序的安全感。现代人获得了自由后却发现过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消失了,心灵上因为没有了方向感而感到不安全,焦虑随之而来,形成了现代人的基本困境——迷茫,人越来越活得像机器。于是现代人开展了各种逃避自由的行动,比如说依附权威(在心灵上重新回到不自由的状态),比如说从众,丢失个性的发展,更极端的就是破坏和自残。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很多就来源于安全和自由的平衡失调,弗洛姆还提出他对自由的定义,即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是一种被异化的自由,比如商品的多样性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美好生活的选择是一种自由,消费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消费主义则将商品的占有视为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沉迷其中,将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把对于美好生活的体验异化为与他人的对比,在这种“自由”下,人势必是不安全的,因为对比永无止境。这与阿德勒提出的关注横向不要关注纵向有很大的相似性,和阿德勒一样,弗洛姆给出的解决方案也会被人视为心灵鸡汤,他提出人们应该追求一种积极的自由,是一种不牺牲与自然、他人、自我联结又能推进个性发展的自由,而追求的方式就是爱,用爱找回丢失的幸福、尊严和安全感。这样的方案未免有些虎头蛇尾,精准找出了社会的病症,却提不出社会变革的方案,这也是那个时代心理学的无奈。

    第二阵营:人本决定论

    弗洛姆的理论已经从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进发了,人们发现仅将行为驱动力解释为精神导向是有失偏颇的,它过度强调了潜意识作用,忽略了自我的重要意义。与精神分析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人心理学因此诞生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就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精神决定论阵营里的大师们其实也没有放弃对人的关注,马斯洛理论的形成也是受阿德勒和弗洛姆的启发。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太有名了,简直成为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各界的万用理论,这套理论是马斯洛对于行为驱动力的解释。人的行为就是来源于人对于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除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外,其余四种需要都属于缺失型需要,是类似“本能”的需要。需要有高有低,但并不是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出现高级需要,可以越级打怪。需要越低级就越原始越有力,对人的驱动就越强。丢失了高级的需要,人生会找不到意义。在追求需要时,马斯洛特别强调了实现的方式,就是利他,不为了占有而是为了让他人和社会变的更好,这也是他与弗洛姆理论的契合之处。马斯洛的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把人当人,把自己当人,从看到、认可并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心理需要开始,现代社会有一种自嘲,把自己称为“社畜”、“牛马”,这是自己对高极需要和人生意义的否定,我们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就应该先从需要层次理论开始,就从不把自己称为牛马开始。马斯洛主张实现自己价值,为了搞清楚有价值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他通过访谈对其进行了总结,出给出了6条建议,因为太过于鸡汤,就不累述了,同时他也提出一些警示,让人们注意规避“约拿情结”,不要因为需要付出努力和承担失败就对个人的成长心存恐惧。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是罗杰斯,与马斯洛不同,他的理论更为乐观,他不觉得只有少数人可以实现自我,而是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自带朝向积极、成熟与完善的力量,只要允许他们依照本性发展,就可以自我实现。他有两个重要理论:一是性本善,人的错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出于恐惧和防御,展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二是我们通过对于在客观世界的主观建构来理解世间的行为,人都活在自己建构的经验世界里,聚焦此时此刻的感受,体验当下的生活就能实现自我。他认为人格的不和谐来自人主观建构的世界被否定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而人格不和谐会产生焦虑。罗杰斯还提出做自己还是做别人期待的自己这个问题,这对于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生而为人,没有人不希望被他人喜欢和接纳,这就是人具有被积极关注的需要,特别是孩子在无法独立生存的阶段,父母就是孩子被积极关注的来源。每个正常的父母都希望对孩子表达毫无保留的爱,但事实上,父母们给予爱的同时,也下意识地想向孩子索取,比如听话、聪明、乖巧,这种有条件的价值表达会让孩子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外在要求和他人期望之上,做自己就成了做别人期待中的自己。带上这样的人格面具,人生会没有意义感和安全感,因为他不会知道,期待后面还会不会有另外的期待,也不知道期待落空后自己还有没有价值。罗杰斯强调一种去价值的方法,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孕育高自尊的教养环境会给孩子提供心理安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惧怕失败,始终深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罗杰斯理论为什么重要,我觉得他提出了一个很多心理学大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心灵问题的成因,给出的方案却被认为是鸡汤而嗤之以鼻,罗杰斯对每个人自我实现的认可,让心理咨询有了方向,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帮助来访者接受现实中的自我,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也是当下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同时也让自救者有了方向,就是聚焦此时此刻,相信自己自有力量可以应对心灵危机。

    最后浅浅再聊下另外两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来源于主观建构,所以不同人看到的世界会有差异,这里提出了认知的重要性,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人格,这又是一个对行为驱动力的全新解释。心理学家凯利,发现通过改变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有效改变其心理状态,提出了“个人建构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是科学家,我们构建自己主观的世界,对未来抱有预期,以行动去检验预期,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改善对于现实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用于解释生活、处理事件的思维方式,这套建构系统的差异决定了人格的差异,人与人的交往常说的三观相同,就是指建构系统类似。这套理论其实很霸道,所有关于行为驱动力的分析都变得不重要了,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解决心灵冲突,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构建系统来认识自己。既然认知可以改变,建构系统就可以被重塑,人格也就可以改变,心理学家德韦克就是从增长论的角度,提出改变人格的方案。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智商高的人,但实验证明,被夸智商高的人往往为了证明自己智商高,回避可能面对的失败,一直重复低难度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人却常常挑战高峰,最终实现更高的成就。德韦克的观点就是人应该提升关于努力的信心,相信自己以及所有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进步,这种说法更务实和有落地性。但德韦克也提出这种观点不应走向极端,认为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或者把不成功的原因归于不够努力,努力的方向和意义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接纳普通和平凡与自己和解。

    对行为驱动力的解释不会止步于这些视角,人对于自身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刚接触心理学时,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要认定一个流派去学习,现在看来是狭隘了,因为每一个理论都是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视角,世界这么大,切换一下视角往往会变得更加精彩。2024年看了7本心理学的书,在对工作、生活还是家庭关系态度和行动上,我肉眼可见地看到自己的变化,人也更轻松了。心里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待我退休了,是不是可以去从事相关工作,体验更多别人的人生,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在2024年末立下这样一个宏愿,待未来再来看看现在的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对过去的补偿。


  • 来源:长兴行长室 凌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