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我整理好工牌走向营业厅时,菜农王叔的三轮车已等在门口。他扬了扬手里沾着泥土的汇款单笑道:“今天要给省城超市结菜钱,就信得过你们这儿!”种田张婶的箩筐早已倚在台阶旁,“哎呀,今天要给合作社转3万块肥料款,咱这机器能刷存折不?”她沾着露水的围裙蹭过柜台,我笑着接过皱巴巴的存折,指尖在键盘上翻飞……
记得上周教种粮大户李婶用手机银行时,她紧张得像握炸弹:“万一戳错数,地里收成不就飞了?”我把操作步骤编成顺口溜:“首页点转账,输钱像插秧,确认看仔细,丰收不心慌!”现在她逢人就显摆:“我给省城儿子打学费,比扔玉米粒还快!”
作为海宁德商村镇银行沈士支行的综合柜员,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傍晚轧账时,经手业务几乎都流向农田水利项目和家庭作坊。摩挲着键盘上被指尖磨亮的数字键,忽然想起信贷经理常说的话:“咱们的柜台,是离土地最近的金融端口。”在这里,每笔转账都可能催生一片果园,每次开户或许孕育着下一个“乡村CEO”。在这方三尺柜台间,我亲历着金融活水如何浇灌乡土,见证着“支农支小”的承诺如何化作振兴乡村的蓬勃力量。
暮色中送走最后一位客户,服务多数留守老人、农户、小微企业……我清晰感受到:每笔微笑服务都是乡村振兴交响曲中的音符,每次微笑服务都在织就城乡共富的纽带。在这里,金融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带着体温的承诺—这或许就是村镇银行扎根县域的密码,更是我坚守柜台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