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幸前往主发起行杭州联合银行参与审计学堂跟班学习,通过全程跟班与实践,深刻体会到数字化审计模式下高效协作与精准排查的重要性。此次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审计视野,更让我对数字化审计方法、团队协作及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经验忌生搬硬套,用良方需量体裁衣。在参与主发起行呆账核销专项审计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哲理。跟班学习期间,恰逢主发起行内审部呆账核销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中涉及核销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呆账核销的合理性、呆账核销的全面性等内容,此属主发起行与我行共性内容,除此之外,亦有诸多个性如委外催收、资产追偿的全面性、对共债人及保证人的完全追偿等内容,因客户分布、产品特性甚至管理流程的区别导致差异化。一味地“拿来主义”只会让工作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审计工作既要善于“取经”,更要懂得“念经”,只有将普遍性原理与特殊性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让优秀经验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勤反馈避重复劳动,动态调促精准发力。审计初期沟通时,出现两组数据高度重复的情况,后通过“晨会布置-午间通气-夕会总结”机制,实现“进度可视化、问题日清化、分工动态化”,主审根据反馈快速修正数据范围或分工。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审计不是单兵作战,高效的团队协作离不开透明沟通。
借科技利刃破传统桎梏,用数据赋能获提质增效。智慧审计系统的应用是本次学习的最大亮点。系统通过预设模型自动提取疑点数据,大幅减少了人工筛查的时间成本。例如,因担保方式的不同对应的清收奖励系数亦不同,初期通过审计年度清收奖励清册逐笔排查是否存在“不良贷款清收奖励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但因数据量过大,通过智慧审计系统内“信用保证不良贷款清收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的模型导出可疑数据,并与初期排查结果数据进行比对,准确率高达98%。这让我更加明确,智能工具是利器而非神器,必须坚持“系统筛查+人工研判”双轨并行,通过“机控+人控”双线发力,将审计人员从繁重事务中解放,聚焦于风险研判和深度分析。
集中培训拓认知疆界,碎片学习得真知灼见。专业能力的提升既来自系统培训,更源于日常交流中的点滴积累。在跟班学习期间,我系统参与了系列专题培训:在内部审计与整改的培训会上,以农业“非农化”“非粮化”为例,掌握“拒不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拖延整改、违规整改、整改不力”的多种整改形态,领会“审计整改销号管理”的闭环机制;在全省农商银行系统2025年度审计工作例会中,吃透屡查屡犯问题根源分析方法。这些收获生动诠释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学习之道。
但最珍贵的收获往往来自非正式场合:主审在晨间传授的“核销资料审阅要诀”,主管午餐时分享的“多系统切换助力验证”,以及下班后探讨的“审计底稿撰写要点”。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流,却蕴含着丰富的实务智慧,如同散落的明珠,经过实践串联成完整的知识链。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方式,让专业知识自然内化,也让我体会到审计工作既要重视系统学习,更要善于捕捉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学习机会。
以归零心态再出发,用深耕精神谱新篇。结束“取经”回归岗位后,此次跟班学习不是告一段落,而是一段延续与分享。审计之路,惟久久为功者进,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原点,既做专业领域的挖井人,也做创新实践的探路者,让每一步深耕都能成为未来突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