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南部,有一个下辖60个乡镇,人口160多万人的人口和农业大县——古陵州仁寿。一家名为仁寿民富村镇银行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东风下应运而生,以充分的市场覆盖率、适合的金融产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9年时间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
这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金融新军”带着普惠金融的使命,实现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仁寿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成长积极贡献力量,成为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
充分服务 下沉服务动真格
步入仁寿民富村镇银行位于仁寿县文林镇的总行营业部。墙上的四句标语格外醒目:“甘心做好草根,真心服务农村;用心对待农民,全心为了民生。”发起行乐山市商业银行行长、仁寿民富村镇银行董事长杨志敏告诉记者:“这‘四心’,是我们的核心经营理念,是仁寿民富人对社会的庄重承诺。我们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市场定位,切实扎根农村、服务民生。步子可能慢一些,但这才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
仁寿民富没有把承诺停留在嘴上。要真正地把金融服务送到广大农村,守在县城肯定是不行的。仁寿民富首先致力于“网点下沉”,将银行网点开到农民家门口。
在农村行政区划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仁寿形成了10多个中心乡镇,中心乡镇对周边乡镇形成有效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成立以来,仁寿民富坚持以“突出重点、全城辐射”为思路推动机构网点发展,选择在县域内中心乡镇开设支行,目前下辖12个网点,实现了对全县所有乡镇的业务覆盖。其中,有7个网点开设在农村中心乡镇,5个处于城乡结合部。
仅仅是机构网点“下乡”还不够,仁寿民富积极做好“团队下沉”,通过一个个营销团队实现对广大农村市场的业务覆盖。各个网点均派出了营销团队,每个团队分成若干个2-3人的小团队,化整为零融入农村。对60个乡镇实行网格化管理,各个团队划分区域,与乡镇、村组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开展精细化营销。
“我们营销团队的员工每人都备有一双雨靴、一件雨衣,这是我们下乡的必备神器。”仁寿民富一位营销团队员工对记者表示,有了这两样东西,不论刮风下雨,他们都可以在田间地头行动自如。9年的默默付出,每个村子里都留下了仁寿民富人的足迹和身影。
“仁寿民富践行承诺扎根农村,活跃了金融市场,便捷了城乡百姓和‘三农’企业、小微企业,诠释了普惠金融的真谛,深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仁寿银监办相关负责人对仁寿村镇银行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农改变 创新产品接地气
一家银行,为了支持一户贷款客户发展,专门量身定制了一个信贷产品。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可信,但却是在仁寿民富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款产品叫“牧瑞通”,是仁寿县牧瑞饲料有限公司的专属产品。为了让产品贴近市场,做到真正的接地气,仁寿民富9年来一直为农村而存在,为农村而改变。
牧瑞公司是仁寿当地一家专门生产猪饲料和鱼饲料的企业,2008年就在仁寿民富申请过一笔4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这笔“还魂丹”式的小微贷款,解了牧瑞公司的燃眉之急,让几近倒闭的牧瑞公司生存了下来,并让故事有了新的演绎。
在激烈的竞争中,牧瑞公司凭借仁寿民富的一笔贷款逐渐扭亏为盈,双方的合作也随之不断深入。在后来的业务合作中,牧瑞公司提出了一个长期面临的难题:农户由于缺少资金,从经销商处购买饲料时,大多采用赊账的方式,很少有人能支付现款。经销商没有收到现款,也只能从饲料公司赊饲料销售。如果饲料公司不赊给经销商,则销路会马上急剧萎缩,很快便会失去市场。如果长期赊账,又会造成饲料公司流动资金短缺,影响采购原料开展连续生产。
仁寿民富积极为客户着想,为客户而改变,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全面评估了风险,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专门为牧瑞公司推出了“牧瑞通”。具体做法是,由牧瑞公司担保,民富村镇银行向从事养殖业且使用牧瑞公司饲料的农户提供低息信用贷款,贷款发放后直接用于饲料款支付,农户的生猪或鱼产品上市销售后,再归还银行贷款。如此一来,饲料生产和农户养殖的资金困难都得到了解决,全盘棋都活了。
在牧瑞公司,记者见到了忙碌于生产车间的公司负责人周贵才,周贵才告诉记者,他向民富村镇银行贷款购买的高科技猪饲料生产设备已于2011年底投产,技改后的产能飙升。“我的厂房面积从1000多平米到了如今的3000多平米,员工从10余名到如今的70余名,销售额从几百万元到如今的上亿元。成长的背后,离不开仁寿民富的倾力帮助和贴心服务。”
截至2016年末,仁寿民富累计向牧瑞公司下游687户养殖户发放贷款5390万元,牧瑞公司也从一个注册资本5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占全县饲料销售份额20%以上的大型饲料厂商。
仁寿民富始终坚持主动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宜养贷”、惠农消费贷、农鸽贷、惠农快富贷、农运通……在仁寿民富的各个网点大厅里,随处可见一叠叠专门为“三农”客户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目前已推行5大系30余款产品,丰富了“三农”融资供给,受到农村客户广泛青睐。
提升质效 优质服务赢市场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凭什么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仁寿民富的答案是:除了创新产品,还要切实做好服务。成立以来,仁寿民富发挥一级法人决策高效的优势,在“快”字上着手,从“细”字上用力,全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我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贷到了款,更没想到仅仅4天就放了款。”谈到2014年6月的那次经历,四川三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建中用了两个“没想到”来描述当时的感受。
该公司位于仁寿县方家镇,是一家以花椒、藤椒种植为主的农业企业,产品覆盖仁寿县方家、龙马、钟祥、曹家等乡镇。公司主要采用流转农村土地种植作物、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生产管理的模式,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2013年初,石建中和其他三位出资人共同筹资建设花椒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种苗购进占据了大量资金。2014年先期投资的近2000万元已消耗殆尽,基建原材料购进资金出现了200万元的缺口。公司股东四处筹钱,但只筹集到几十万元;向其他银行借款,却被通知最快也需要1个月才能放款。与原材料厂商签订的付款时间只剩下一周,石建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仁寿民富的一支小分队在方家镇一带走乡串户时,通过乡镇干部了解到了三品公司的处境。信贷员陈科屹、黄昆两人主动上门,找到了石建中。石建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快多久能放款?我一周内就要付原材料款,否则整个投资就危险了。”信贷员做了初步调查后,回复道:“一周时间放款没问题。”
就这样,石建中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仁寿民富申请了贷款。该行根据三品公司的具体情况,争取到了政府平台担保,迅速办理手续。
石建中是县里的政协委员和商会重要成员,每天的日程安排都不确定。贷款中的两次签字,均由仁寿民富的信贷员驱车辗转各地上门办理,这让石建中感到意外和感动。申请提交后的第4天,110万元的贷款到了三品公司的账上,如一场及时雨,解了三品公司的燃眉之急。
三品公司的案例只是仁寿民富情系“三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该行长期致力于优化服务质效,对产品、服务和定价公开,制定办贷铁律,阳光操作,在客户中树立“只要符合贷款条件就发放贷款”、“贷款不需要熟人介绍”等观念。接待客户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贷款流程一般不超过2-3个工作日,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改进授权管理,所有贷款全部在仁寿当地审批,小额贷款采取会签审查审批,在有效风控前提下全力提高审贷效率。
仁寿民富快捷便民的金融服务,在当地农村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5494笔,总额45.88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7.76万元,“三农”贷款占比达到86.97%。
仁寿民富的稳步向好发展以及对“三农”、小微的有力支撑助推,以事实证明建设村镇银行这一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