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用以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2007年3月15日,经甘肃银监局批准,庆阳农村商业银行发起,庆阳市西峰瑞信村镇银行作为全国首批、甘肃省首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国家法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瑞信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勇承“瑞至于农,信达于民”的企业使命,践行“诚信、创新、稳健、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以小求活,以新图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在服务“三农”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市一家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特色鲜明的银行机构和支农助微不可或缺的新生金融力量。
坚持本源和问题导向适时出台《村镇银行监管指引》
十年来的发展充分印证了村镇银行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中的功能和作用。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发展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本源和问题导向,着力完善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中西部共组建村镇银行980家,占村镇银行总数的64.5%。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达到123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21亿元,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合计652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3%,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80%,户均贷款41万元,支农支小特色显著。主要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风险总体可控。引进民间资本815亿元,占资本总额的72%,成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质量良好,已成为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新生力量,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力强化定位监管
督促村镇银行坚守“立足县域、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支持和鼓励其积极向下延伸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深耕县域金融市场,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的金融服务。继续优化特色监管指标的监测考核,使村镇银行持续保持“小额”、“分散”、支持“三农”、服务小微的经营本色。
坚守风险底线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处置村镇银行经营风险,银监会始终坚持“风险为本、强化定位、严格审慎”的监管理念,依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特色和风险特征,实行严格审慎监管。先后制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办法、组建指引、监管评级指引等一整套审慎监管制度,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法人监管和并表监管并重的“双线监管”模式,探索建立了以发起行为主体的监管联动会议制度,实施了分层预警监测、主要监管指标递进趋严的监管措施,推动强化公司治理,开展风险排查及违规问责处罚对机构违规经营行为进行纠偏和修正,较好地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创新培育模式
积极创新培育模式积极创新培育模式 立足县域金融承载能力和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确保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提升县市覆盖面。完善区域挂钩政策,推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县准入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主发起行根据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管理需求,探索实施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等村镇银行管理模式,提升对村镇银行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激发培育村镇银行的内在动力。
村镇银行承担着“支农支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也依托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愿肩负各方期许,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