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凌晨6点,浙江三门花桥镇蒲峰外塘边,已是一番忙碌景象。蒲峰村村民老黄也在其中。
和大多数村民一样,老黄以海塘养殖和水产捕捞为生。春寒料峭,经过一夜海风后,上岸时已是又冷又饿,老黄说,讨海人赚的是辛苦钱,这么多年下来,习惯了。
在海塘边,浙江三门银座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叶银燕早已在岸边等待。一早,她就在岸边支起了一个“茶水摊”,老黄接过她递过来的热腾腾的红枣茶,一边喝一边聊天。这是叶银燕“摆摊”为农户送红枣茶的第二年,也是三门银座村镇银行服务当地、支农支小的第7个春天。
这是浙江省辖内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一个缩影。
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08年,浙江省设立首家村镇银行。近10年光景,浙江村镇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目前,浙江省共组建60家村镇银行,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截至2016年末,浙江辖内村镇银行资产768亿元、负债648亿元;其中各项存款542亿元、各项贷款622亿元,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银监局始终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村镇银行的培育和发展。”浙江银监局农金处相关负责人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浙江全辖村镇银行共吸纳民营企业689家的资金、47.62亿元,占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54%;鼓励支持村镇银行向乡镇/社区延伸网点,共设立207家支行,从业人员5156人,部分开业较早的村镇银行已实现大部分乡镇的网点全覆盖;鼓励村镇银行借助ATM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支付结算渠道,累计办理存款361万户、3195万笔,真正把基础金融业务送至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和农村家庭。
“总体看,县域内适度竞争的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双法人’格局已初步形成,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得到了增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也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上述负责人说。
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为己任
浙江银监局将“立足县域、支农支小”作为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的首要目标。在监管评级体系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指标;并将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户均贷款以及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等纳入特色监管指标体系。
近10年来,浙江辖内村镇银行整体存贷比长期稳定在110%左右,有效发挥了村镇银行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累计为38万户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22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已经达到36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2亿元,涉农贷款占比、100万以下贷款户数占比、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长期保持在90%,户均贷款33万元,成为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新生力量。
村镇银行认识到,在业务上除了坚持“错位竞争”、“小额、分散”的原则外,还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时代、科技产物创新经营理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对此,浙江辖内村镇银行做了诸多探索。
在产品创新上,桐乡泰民村镇银行推崇由下至上的产品提案。该行产品的设计由市场管理部根据每年组织的在一线工作的客户经理“产品创意大赛”提炼而来。在此基础上,该行先后推出了具有桐乡本地特色的“菊花贷”、“蚕丝贷”、“榨菜贷”,服务于桐乡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累计发放贷款1.8亿多元,600余户。客户经理根据桐乡新农村建设的前景,针对性地推出了用于农村建房、装修的“宜居贷”。在“宜居贷”的支持下,已有100多户农民搬进了新居。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影响下,该行客户经理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出了“联网贷”和“网商贷”。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与杭州安邦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仟禾福惠农工程”,以“绿色金融、生态农业”为主题,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深受农户和政府的好评。
庆元泰隆村镇银行针对庆元本地香菇、竹木制品生产基地的特点,研发了“香菇贷”、“筷子贷”等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的需求。
村镇银行的出现,带动了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提升所在县域金融服务质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