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村镇银行覆盖超70%县域
2017-06-08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 随着分支机构的不断增加,如今,村镇银行正成为山西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新生力量,有效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来自山西银监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从2008年7月山西首家村镇银行——盂县汇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至今,全省已批筹77家村镇银行(含开业70家)、分支机构61家,分布11个市、74个县(区),覆盖全省70%以上的县域,省内村镇银行数量初具规模、布局较为合理、经营日趋稳健、服务渐具特色。
A 创新服务 撬动普惠金融发展
数据显示,凭借贴近“三农”、灵活便捷的经营方式,我省村镇银行在市场竞争狭缝中赢得发展先机。据悉,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333.85亿元,各项贷款174.57亿元,投放的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167.94亿元,占各项贷款96.2%。其中,农户贷款53573户,余额111.85亿元、占各项贷款64.07%,较年初增加1960户、3.9亿元,分别增长3.8%和3.61%;小微企业贷款56.09亿元,较年初增加0.9亿元、增长1.63%。
记者了解到,在加大支农支小信贷投放的同时,省内村镇银行紧紧围绕县域农村金融需求对传统农村金融经营模式、贷款技术进行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和社区金融服务的不足。其中,尧都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推出特色支农产品,投放涉农贷款16175笔91.72亿元,创新小微贷款模式,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投放小微贷款4329笔41.56亿元;尧都区惠都等村镇银行专设办贷大厅,开通小额贷款专柜,第一时间受理、调查、审批。
与此同时,多家村镇银行都在积极打造特色化服务,送金融服务进乡镇入社区,太原尖草坪信都等村镇银行免收客户“银信通”业务和结算业务手续费;山阴太行等村镇银行在行政村建立便民金融服务站;曲沃新田等村镇银行启用流动服务车;大同南郊区京都等村镇银行开展“金融惠民进社区”“金融知识进农村”“金融文化下乡”等活动;高平太行等村镇银行开展宣传爱心、慰问孤寡老人公益活动;寿阳汇都等村镇银行提供社区免费诊疗等人性化服务;忻府区秀都等村镇银行设立环卫工人爱心驿站、长治泰都等村镇银行组建金融扶贫工作队。
B 有效监管 激活县域金融服务
事实上,全省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稳健的发展战略和审慎规范的经营模式。在持续有效的监管之下,全省村镇银行在坚持市场定位回归本源、健全公司治理增强发展原动力、规范业务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直以来,全省村镇银行坚持市场定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户和小微贷款比重,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营运成本,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在山西银监局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向下延伸服务网络,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县域金融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了帮助村镇银行建立流动性风险控制机制,提升村镇银行流动性应急管理能力,监管机构也不断加强主发起行的履职监管,要求主发起行履行大股东职责,强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支持功能。
此前,山西银监局先后制定《山西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监管工作的通知》及《山西银监局关于村镇银行印章管理风险提示的通知》,从市场准入、公司治理、合规经营、风险体系、资本约束、主发起行履职等方面强化监管。同时,防范异地开户暴露出的印章管理不善问题,并提出“约法三章”,要求发起行既不能越权干预经营,又不能放任不管,既要做到帮助扶持,又要加强审计监督。此外,自然人股东既不能插手经营,又不能漠不关心,既要做到履行义务,又要发挥积极作用;村镇银行既不能突起冒进,又不能停滞不前,既要做到坚持定位,又要提升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山西银监局将继续引领村镇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按照本土化、差异化方向深耕当地市场,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坚持市场地位,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寻找商业可持续下服务“三农”的最佳模式,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激活县域金融服务;同时,加强金融合作,与发起行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业务支持,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合作社、供销社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共建联合担保机制;另外,银政保企多方联动,探索农村金融机构多方合作模式,使信贷资金、扶贫资金、产业资金、保险资金、各类支农资金相互结合,产生资金聚合效应,带动当地实体产业发展;此外,加强监管服务。坚持严监管、强服务理念,继续加大对监管评级良好村镇银行支持力度,着力强化风险管控,促进村镇银行不忘设立初衷,深入扎根农村,真正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
-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