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暨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年会(2021)”上,上海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管理部主任仇忠亮以“强化主发起行履职,引领沪农商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为题,做了精彩发言。
他说,沪农商村镇银行是上海农商银行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2009年在崇明县设立了上海市首家村镇银行,随后又于2011年在山东、湖南、云南三省和北京、深圳二市批量发起设立了34家村镇银行,合计家数达到35家,形成了“东中西有机结合,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战略布局。截至2020年末,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共有营业网点72个,其中分支机构37个。总存款余额252.5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占比52.74%,总贷款余额158.05亿元,涉农贷款占比71.77%。
据仇忠亮介绍,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从无到有,走过了一个从粗放经营到科学管控,从盲目发展、问题频现到专注小微、转型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发展期(自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以资本回报率为导向,快速推动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营业绩,在管理中忽视了风险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经营情况不甚理想。 (二)改革脱困期(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不良贷款、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等多种问题参差交织,通过坚守市场定位、完善内控制衡机制等措施,村镇银行逐步走出困境。(三)转型发展期(自2019年1月至今)对标先进同业,强化经营管理,加快结构优化,努力建设成为“小而美小而优”的村镇银行。
仇忠亮表示,沪农商村镇银行这几年从陷入困境到成功脱困并实现转型发展,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主发起行帮扶是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有效管控是促进村镇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
(三)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是村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四)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五)高效贴心是村镇银行赢得客户的法宝。
(六)科技赋能是推进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对于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仇忠亮说,上海农商银行将致力于把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打造成为主发起行的“亮点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大力推动村镇银行争创一流、高质量发展。
(一)主发起行层面
1.集团化服务。切实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履行好大股东职责。一是加强并表管理,对村镇银行的战略规划、资本管理、定位引导、审计监督、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工作,持续开展全面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二是加强专业化指导,增强对村镇银行战略执行、制度体系建设、内控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保障支持,主发起行各部门多方联动,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渠道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支持。
2.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将精细化管理的细节要求贯穿于各项业务流程和环节之中。着重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经营预算、资产负债、资产定价、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管理。真正做到防风险、降成本、强监督。
3.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有信仰、精业务、讲协作、能战斗”的三农小微队伍,使之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坚强保障、发展基石和最宝贵的财富。要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人才培训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干部任用体系;管思想、管作风、管行为的员工管理体系;导向明确、科学公平、多劳多得的考核激励体系。
(二)村镇银行层面
1.市场价格战中闯出新路子。持续优化存贷款结构,提高经营收益;主动加强利率管理和科学定价,提升贷款议价能力,以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赢取客户的信任。
2.稳健经营中全面控制风险。加强对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降低经营风险。
3.业务发展中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可持续。坚守做微做小、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深耕本土、专注主业,坚持开展网格化营销和厅堂营销。寻找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蓝海”。
4.特色文化中形成发展软实力。培育沪农商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奋斗者文化、阳光信贷文化、合规文化、团队协作文化和服务文化等五种企业文化,逐步建立内有向心力,外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促进村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