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为民服务之心,走好普惠实干之路。在广袤乡村和希望的田野之上,有这样一支金融力量,他们扎根泥土、贴近农心,以服务“三农”为初心,以“支农支小、做小做散”为根本,在普惠金融的沃土上深耕十三载,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与“三农”事业同发展、共奋进的时代篇章。这支力量,就是沪农商村镇银行。从上海市首家村镇银行的诞生,到遍布“三省三市”的规模化布局;从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沪农商村镇银行始终与农村的脉搏同频共振,与农民的冷暖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鲜明印记。
应时而生,在时代召唤中锚定航向
农村金融是乡村振兴的血脉,是激活农村经济的关键。中央及监管部门持续发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金融改革的号召,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农商银行肩负起金融强农的重任,于2009年率先发起设立了上海市首家村镇银行,为沪上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时隔三年,2012年,上海农商银行再次发力,在山东、湖南、云南三省及北京、深圳二市批量设立34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形成了覆盖多区域的服务网络。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的相继诞生,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金融力量下沉农村、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
作为农村中小银行阵营中的“后起之秀”,沪农商村镇银行的起步并不占优。若将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史”比作一场漫长的体育长跑,沪农商村镇银行无疑是起跑线上的最后一位。但正是这份“后发”的定位,让其更具紧迫感与使命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身坐标?如何将“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初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如何追赶先行者、并最终实现超越?答案始终清晰——以转型发展为引擎,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十三年来,沪农商村镇银行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迈进,在农村金融的赛道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奋进故事。
深耕十三载,以集团之力筑牢发展根基
十三年风雨兼程,十三年砥砺前行。在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农商银行始终是最坚实的后盾。秉持“ONE SHRCB”集团化理念,上海农商银行从战略层面引导沪农商村镇银行破局创新,帮助其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这种集团化的赋能,如同为幼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让沪农商村镇银行得以在各自的县域土壤中茁壮成长。
如今,沪农商村镇银行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微小银行集群。延续着农信精神的红色基因,将“三农小微为本、村居农户为基”的信仰深植于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通过落实减费让利政策,减轻农户与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通过建立政银企会商机制,搭建多方协作的平台,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生态。这些举措如同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浸润着实体经济的每一寸肌理,最终结出了“小微三农”的累累硕果,也让沪农商村镇银行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实现了行业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步提升。
队伍为基,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在普惠金融的版图上,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那些奔波在乡村一线的身影。沪农商村镇银行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吃苦耐劳、奋力进取的干部员工队伍,他们是金融服务的“挑山工”,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他们理想信念坚定,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在服务一线;他们脚步遍布四方,时而穿梭在庄户人家的田间地头,与农户促膝长谈,了解作物生长与资金需求;时而驻足于贫困户的农畜养殖现场,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时而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调研生产流程与融资痛点;时而活跃在人口密集的街道社区、贸易繁华的商贸市场,甚至跋涉于跋山涉水的乡村僻壤。
正是这样一群不甘平凡的人,用汗水在乡村大地上行走出一条条通往繁荣的阳关大道,用辛勤付出绘就出一张张转型发展的美好蓝图。他们传承着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的“老农信精神”“背包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农商精神”,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需要的地方。为了让农民免去“跑腿之苦”“奔走之累”“忧心之事”,他们将信贷资金送到农民“家门口”;为了破解农民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他们秉持“进万家门、聊万家情、解万家困”的办贷理念,把金融服务延伸到更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庄。在他们心中,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情感的联结,每一笔贷款都是一份责任的担当,他们用赤诚之心,让金融服务充满了温度与力量。
服务为要,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
十三年来,沪农商村镇银行始终聚焦农村金融服务的痛点与难点,在渠道、产品、服务上精耕细作,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沪农商村镇银行率先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打造村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做到党建、产品、服务、人才“一站直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一网络如同毛细血管,将金融养分输送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服务范围的广覆盖与深渗透。
在产品创新上,沪农商村镇银行紧贴县域市场需求,积极推动理念变革、机制优化、流程再造。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通过金融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无论是支持传统的种植养殖,还是助力新兴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沪农商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始终与农村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服务模式上,沪农商村镇银行努力探索构建产品“富民”、模式“富村”、生态“富乡”的“三富合一”新模式,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道路。
为了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沪农商村镇银行大力推动集团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六下沉”——党建下沉、战略下沉、网点下沉、科技下沉、产品下沉、人才下沉。党建下沉,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乡村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战略下沉,确保发展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网点下沉,让物理网点成为服务农民的前沿阵地;科技下沉,通过科学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面;产品下沉,推出更多符合农民需求的“小额、分散、便捷”的金融产品;人才下沉,让专业人才扎根乡村、服务基层。这“六下沉”不仅让沪农商村镇银行“小而美”的本色更为闪亮,更让其与“三农”的纽带联系更为紧密,实现了金融服务与农村需求的精准对接。
聚焦县域,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兴,则中国经济强。沪农商村镇银行深谙此道,始终扎根县域,服务城乡,以“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的身份,深度融入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在县域这片生机勃发、物产丰饶、大有可为的沃土上,沪农商村镇银行不断向下扎根、提升服务,以党建为引领,以战略为蓝图,以科技为赋能,以人才为支撑,让“金融引擎”的力量愈发强劲。
沪农商村镇银行将每一分信贷资金都投放在当地、服务于当地、建设于当地,聚焦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巩固脱贫等核心议题,服务“三百六十行”。从支持农民购买一粒种子、一台农机,到助力小微企业添置一件制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沪农商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渗透到县域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与服务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养分、新动能和新活力,见证并参与了一个个县域从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尤其在助力偏远山村的经济发展上,沪农商村镇银行依托人才队伍优势,搭建起一条平坦、宽阔、通畅的金融“桥梁”,筑就出一条暖心、放心、安心的“金融丝绸之路”。面对“山高路远助农难”“山村百姓致富难”等现实困境,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用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将金融服务送到了大山深处。这种“天堑变通途”的金融奇迹,不仅改变了偏远山村的经济面貌,更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感受到了金融的深情。
精准发力,助力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沪农商村镇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展现了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十三年来,沪农商村镇银行勇挑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以“绣花”精神紧扣做深、做透农村市场,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在脱贫攻坚阶段,沪农商村镇银行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推出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与帮扶措施,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拔掉“穷根”。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其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作坊等产业,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对于缺乏技术的贫困户,联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对于特殊困难群体,通过信贷贴息、担保优惠等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这些精准施策的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金融力量。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沪农商村镇银行将工作重心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共同富裕。深度聚焦广大农民“富不富”、致富路径“多不多”、乡村产业“强不强”、金融服务“好不好”等核心问题,致力于做普惠金融最专注、最专业、最用心、最用情的“百姓银行”。通过持续的金融投入,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通过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共同富裕的美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产业为核,激活“土特产”的富民潜能
“要想乡村富,产业先起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激活农村经济活力的关键。沪农商村镇银行凭借距离乡村更近、与农民更亲、普惠金融更实的优势,深入钻研“土特产”的发展路径,探寻可行策略,于“土”中挖掘潜力,在“特”上突出优势,在“产”上做足文章,借产业振兴东风推动乡村全方位繁荣。
对于农村而言,“土特产”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乡村产业的根基。沪农商村镇银行深入调研各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针对不同地区的“土特产”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在山东,支持苹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帮助农民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在湖南,助力柑橘、茶叶等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云南,扶持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让“云品”走向全国。通过金融支持,这些“土特产”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而是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富民产业”。
为了让“土特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沪农商村镇银行不仅提供信贷支持,还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农民解决销路问题。通过精准开展助农直播、农田直采、农家直供等举措,使纵向、横向各种资源互联互动,拓宽“土特产”的销售渠道,提升“土特产”的品牌知名度;通过支持存贮收储链条建设,延长“土特产”的保鲜期与销售半径。这些举措让“土特产”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坚守使命,与乡村共赴振兴新征程
十三年党建强农路,十三年普惠强农路,十三年人才强农路。沪农商村镇银行始终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作为坚定不移的企业使命,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增添助力,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活力,为当地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增添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沪农商村镇银行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
在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党建和集团力量的引领驱动下,沪农商村镇银行全面打造更具生命力的农村金融品牌。持续深化“六下沉”策略,向广大农户提供更加贴心、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将持续推动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以“村居服务”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更多以乡村为根基的富民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金融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丰盈老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守护老百姓的“粮袋子”“好日子”,是沪农商村镇银行不变的追求。沿着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擘画的战略蓝图,紧扣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核心议题,“耕力”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用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胸襟和魄力,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新难题;用攻坚克难、笃行实干的意志和定力,应对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一身尘土绘就“青山绿水”,两脚泥泞勾勒“金山银山”,沪农商村镇银行与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和共情,建设乡村、浸润乡土、凝聚乡情。
作为与生俱来便有“普惠”基因的金融机构,沪农商村镇银行在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的深度赋能之下,将改革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系,牢牢地扎根在广袤无垠、壮美如画的“三农”沃土之中。持续壮大“做小做散”的根茎,不断繁茂“兴农强农”的枝叶,努力成为距离乡村更近、普惠金融更实、与小微农户更亲的“小而美”村镇银行。
大道向农,实干兴民。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村金融进步的一个缩影,更是金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沪农商村镇银行将持续与“三农”同频共振,聚焦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放款周期,让资金精准滴灌田间地头;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助力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新兴产业等业态提质增效。以务实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为农村大地勾勒更优民生图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倾注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