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前调研,明确定位,抢占先机。
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脚下,辖区内水域宽广,河流纵横,农业基础较好,是长白山出入松辽平原的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农业、加工及商贸相对繁荣活跃的区域经济格局。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果仁、大米、食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且果仁加工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是亚洲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地。针对客观经济实际情况,我行经营班子果断制定了全力出手果仁市场的方略。我行开业正值秋天,是果仁收购的旺季,而当地果仁收购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处于政府大力扶持的最佳时机,于是我行积极创新贷款模式,在开业当年末仅两个半月的时间里,一举投入贷款资金1.3亿元,迅速抢占了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有力的彰显了我行支农、强农、富农的决心、能力和效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当地果仁生产加工及流通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第一块牢固基石。
粮食收购是梅河口另一农业支柱产业,全市耕地150万亩,其中水田60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省水稻主产区之一,梅河大米素有“皇粮御米”之称,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达200多家。但我行调查了解到,粮食加工及流通企业大多只能在农发行取得有限的政策性贷款,且贷款期限与购销周期不能紧密匹配,当地其他商业银行也想积极尝试支持,但受制于无较优的可抵押资产做担保而望“粮”兴叹、欲进还休。这一局面长期困扰当地粮企,导致该领域资金紧张,民间“抬钱”融资现象较多。在对该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后,我行创新开展了联保业务,为优质的客户在资金紧张时及时提供资金。快速的贷款机制,灵活的贷款模式,吸引了其他优质客户纷纷移情我行,截止2012年末,此项贷款累计投放5亿元,贷款户数130余个,余额达3亿元。
二、关注市场需求,优化机制流程,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与产品。
梅河口市所辖24个乡镇,2011年,农村人口40万,城镇人口20万,是典型的农业县级市。随着中央及各级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先后出台,农民、农村经济组织致富欲望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收益相对较低,风险较高,农民自身生活物质较少,可抵押担保严重不足,致使融资一直不足。面对这种现状,我行信贷团队多次深入农村,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实际困难,对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适时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如:担保公司担保贷款、“1+2”(养殖户+公司+饲料厂)的贷款模式、企业联合保证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权质押贷款、林权及林下经济作物质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商品质押贷款、生产原料抵押贷款等多种灵活便捷的授信品种,惠及20多个农村经济组织,上百个农户,覆盖面达10个乡镇。
“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成立近三年来,我行始终不遗余力的着手机制建设,优化流程,方便客户,助推涉农贷款。首先是科学打造前中后台部门,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并选派有农村金融经验的人员负责。前台的“三农小微业务部”负责深入乡镇、农村和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及时反馈资金需求,中台的授信评审部量身定作金融产品,后台的放款中心及时放款。二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有效益,企业才能生存与壮大,在对“三农”及小微企业服务中取得一定成效后,更加增加了市场人员的信心,我行适时推出有效的考核机制,推出效益、服务、敬业三维考核法,始终坚持“有为才有位,有为就有位”的用人理念,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三是不断优化信贷流程,提高放款效率。为了真真正正做到服务百姓,我行针对农户的特点,详细研究每一个流程,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贷款环节,减化贷款手续,提高放款速度。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果仁、粮食贷款已能做到两日内放款,农户贷款最短的三日内便能放出款项,效率远远高于当地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主动融入“三农”群体,服务“三农”,喜获社会效益。
我行全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主动请缨,帮扶曙光镇罗家村,为数千人的乡村修建了太阳能路灯,为乡村的夜晚送去了光明。我行还建立了梅河口民生慈善基金,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也让更多的乡亲记住了“梅河口民生村镇银行”。举办广场晚会、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参加农民运动会等等,良好的贷款合作与各项社会活动的相互交融,使得我行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
我行一直大力支持的果仁行业逐渐逞现了繁荣的景象,从业人员最高达到了6千人,季节性的从业人员可达到6万多人,出口创汇连年递增,达到了近10亿元,社会效益显著。得到我行支持的贷款客户——梅河口市某禽类食品有限公司,由于及时的资金注入,当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该企业的带动下,以及当地乡镇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十余家农户纷纷递交了贷款申请,尝试起了自主创业。鉴于我行在扶农助农中的业绩与突出能力,当地政府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办公室设在了我行下设的梅河大街支行,现场办公。“有困难找民生村镇银行”,“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如今这样的说法在梅河百姓口中广为流传,正是扎扎实实的服务,满足了“三农”及小微客户的需求,实现了客户与银行双赢的同时,也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不断加强内部治理和风险防范
内部治理及风险防范工作,一直是我行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中国民生银行的协助下及行领导的亲自领导下,内部治理与风险防范工作逐步完善。
(一)内部治理方面
1、我行建立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决策、运营和监督架构,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与配合,构建了较为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2、在部门设置上,先后成立了审计部、授信评审部、资产合规部和资产保全部等风险管理部室,能够满足风险识别和内控措施实施的需要。
3、我行建立了与信贷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授信管理制度和流程,从制度层面上明晰了信贷管理的要求,风险管理覆盖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二)风险防范方面
1、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夯实制度治行基础,制定并下发了多项基本操作规程,制定了符合我行特色的业务操作流程,达到各项业务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内控先行,制度先行”和“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机构、全部业务的规则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从事前评估到事中监督,再到事后检查的整套流程体系。
2、准确识别业务风险,认真组织开展运营管理、授信管理多项业务的自查工作,发现问题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风险隐患。
3、树立“诚信为基、人本为魂”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强化“培训引导和考核督促”两个支点,结合控股股东民生银行提出的“坚持专业化,努力创办新概念银行”的发展要求,积极培养具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员工”。
4、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员工凝聚力。2012年,通过开展业务知识及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提升业务规模和提高员工战斗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5、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发现风险隐患后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风险防范,努力提升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展望未来,我行将认真总结过去各项不足,夯实基础,认真践行“立足梅河,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办行宗旨,以建设区域特色银行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不遗余力地支持梅河口城乡经济发展,为打造“规模发展强劲、特色品牌显现、效益逐步提高、管理有序到位”的特色村镇银行而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