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小微,历来是金融支持的薄弱环节。由于客户普遍实力弱、缺乏抵押资产,导致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控制难,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而大冶泰隆村镇银行却执着地深耕于这个领域,并开始收获回报。大冶泰隆村镇银行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学习和借鉴。
“服务小微,服务未来”,走进大冶泰隆村镇银行,墙上的标语特别醒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泰隆村镇银行成立两年多来,始终专注于“支农扶小”,根据小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服务产品,赢得了市场空间,也为自身创造了发展机遇:成立第一年,亏损480万;第二年,盈利180万;今年前5个月,税前利润699万,这样的成绩是建立在涉农贷款占96.3%,户均贷款仅26.92万元基础之上的。
定位:选准客户 错位竞争
“我们选准"支农扶小"这条路,是经过深入调研的。当初筹建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大冶不缺金融机构,但"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村镇银行实力弱,争大客户争不赢别的银行,但我们可以错位竞争,在"支农支小"领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泰隆村镇银行行长梁海斌这样介绍该行“支农扶小”战略定位。
自成立之日起,泰隆村镇银行就将“支农扶小”的市场定位作为生存之道,坚持“存款不傍大款,贷款不垒大户”、“先农后工,先商后企”,重点支持贷款需求50万元以下的客户。
在该行一楼营业大厅,记者看到专设了一个“零币服务窗口”。由于零币兑换工作量大、零利润,不少银行不愿意办理。大冶泰隆村镇银行却专门成立了零币兑换中心,设立零币兑换专营窗口,并坚持机构设立到哪里,零币兑换窗口就开到哪里。目前,该行共办理零币兑换业务1500余笔,兑换金额220余万元。“这样做,是因为零币兑换是让不少小客户头疼的事,我们要为他们服好务。这一便民举措提高了我行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为我行带来了许多忠实客户。”梁海斌说。
该行坚持“支农扶小”的定位,获得人行黄石中支的大力支持。人行黄石中支主持工作的副行长冯爱林介绍说,在完善支农再贷款激励与引导机制的条件下,2013年该中支为泰隆村镇银行提供支农再贷款7000万元,今年再次为该行提供支农再贷款8000万元,提高其“支农扶小”能力。
营销:创新产品 量体裁衣
日前,记者一行从大冶市区出发,向西驱车30余公里来到保安镇,又走了几公里曲折狭窄的乡间公路,才来到茶山村丰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大冶泰隆村镇银行保安支行的客户,有鱼塘、苗圃、养猪场、养鸡场总面积400多亩。
该合作社会计陈家军告诉记者,合作社2012年筹建时资金紧张,听说泰隆村镇银行保安支行开业,就上门寻求贷款,两天时间就拿到了10万元贷款。今年,又贷了45万元,用于扩建鱼池、引进种猪。
成立两年多时间,该行先后在3个乡镇设立支行网点,并在大冶市9个村设立信贷服务工作室,指派2名驻村信贷员(定人)每周一、三、五上午7点至9点(定时)在信贷服务工作室(定点)办公,真正将服务做到农户家门口,将贷款送到田间地头。
针对小微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特点,该行相继推出了“生意贷”、“定融通”、“易农贷”和“分期宝”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分期宝”将贷款期限由6个月延长至1到2年,客户既可以等额本息还款,也可以根据其还款能力自由选择每月还款额度,余款再最后一次性还清,减轻了客户的还款压力。
风控:搭建平台 查品看表
“三农”、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问题是个老大难。客户分散、缺乏抵押、财务报表不健全,让信贷人员与客户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大冶泰隆村镇银行充分利用居委会、行业协会、村委会以及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的信息、地缘、人缘、商缘优势,探索出了“居委会+居民”、“行业协会+商户”、“村委会+农户”与“合作社+农户”等四种服务方式,有效解决贷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居委会、行业协会、村委会有关负责人作为开拓客户的“关键人”,协助客户经理上门收集信息,了解借款人的人品、生产经营状况、贷款用途等信息,必要时协助清收。
在“关键人”的协助下,该行驻村客户经理按照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户一档、一组一盒”的要求,收集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418户,部分村农户信息档案建档率高达60%。
针对小微客户报表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难题,该行推广“三品、三表”调查技术。一方面,看客户的“三品”,通过“人品”考察客户还款意愿;分析产品市场前景,通过“产品”考察客户还款能力;了解实物资产,通过“押品”考察客户还款保障。另一方面,看客户的“三表”,即通过看水表、电表及销货单等报表,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贷款4486笔,金额12.52亿元,无一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