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页泛黄的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每一份珍贵的档案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初心、关于信仰的动人故事。打开档案室的门,翻阅资料,仿佛梦回过往,思绪渐渐飘散。
追忆:老农信人“跑”出来的精神
照片、纸张虽已泛黄,但却似一位老者一样向我们娓娓讲述着老一辈农信人的奋斗史。磨破的鞋底、湿透的背颊……艰苦的环境铸就了老一辈人身上“早上一头雾水、中午一身汗水和晚上一脚泥水”的“三水精神”,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一户户上门拜访,和百姓拉拉家常,“情况摸清了,自然知道农户需要贷多少,用来干什么,是忙农活,还是临时周转。这样放款我才放心。有时候,看到农民贷款贷多少拿不定主意,我还会给他们一点建议。”句句不离民,事事放心上,靠脚摸出心里的这本“民情账”。
蔡菊芳,如今已退休,但她的岗位经历平凡而又不平凡,自1990年入行以来,她秉承着其父亲——省劳模金融红旗手蔡承贵的“五勤”精神,三十三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内网简报里的《迟来的会计证》更是她自我的证明和提升。她工作不息,学习不止,是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个人业绩在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名列前10,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记载着她的储户客户信息,她会每天利用下班时间提前联系到期客户,她会为了营销一笔收单业务,炎炎夏日骑电瓶车从该市的最南边到最北边,很多人都曾问过她,都快退休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她说:“我享受这‘跑’的过程,父亲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在这位上就是要不断进步,不断努力。”
传承:新时代仍需要“四千四万”精神
作为“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扬中,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踏实肯干的银行人。“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银行人不懈奋斗。
一段段扬中农商银行的发展历史,一个个普通员工奋斗拼搏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奋斗岁月的感人故事。这么多年来,蔡菊芳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是循循善诱的“严师慈母”;她帮办代办,耐心细致,是真情服务的“百姓贴心人”。她把最灿烂、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农商银行,把最热情、周到的服务送给客户。从青春懵懂的少女,到现在扬中农商银行乃至扬中金融机构人人皆知的“小菊芳”,即便迈入退休,她也始终以激情饱满、思辨进取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工作上不断发光发热。
新时代,在田间地头,年轻的客户经理一辈们挥洒汗水,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振兴评议工作、网格深耕,拉家常,聊收成;在村镇小巷,各支行分工组队合作,开启陌拜模式,一回生二回熟,了解门面经营状况,介绍特色产品,不放弃每一户的潜在客户;在经济开发园区,深入车间,了解产销问题,从朋友做起,力做企业生意场上的“及时雨”“雪中炭”。广大干部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再立新功。
历史车轮滚动前进的齿痕一次次契合,档案展风采,谱写尽芳华,不管是照片档案,还是文字、视频档案,它所呈现的“四千四万”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必将引领农商银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