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安徽太和农商银行:让“小青菜”变成“大产业” 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2024-08-12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打印】 【关闭
  • 近日一场久违的夏雨,让安徽太和县赵集乡、三堂镇等乡镇的蔬菜种植基地的“上海青”长得更加嫩绿水润。

    “多亏了太和农商银行金融顾问帮我找市场、跑协调,没有太和农商银行的支持,很多事就办不成,公司就成立不了,更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专业从事叶类蔬菜生产、加工、收贮、销售的太和县叁原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李红伟说。

    太和县地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雨量充足,十分适合蔬菜生长,当地有种植叶类蔬菜的传统。但因叶类蔬菜成熟期短又集中,如果不及时采收和销售,就会造成种植户血本无归。如何把太和县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成了太和农商银行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2019年,太和农商银行金融顾问找到当时在做餐饮生意的李红伟,与他谈本地快菜、叶菜生产、加工、贮藏的广阔前景,与他分析“上海青”小青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平均每年收割8茬,年亩产量可达16吨,亩产值3万元,亩均毛利润超过1万元的市场价值。在农商银行的鼓励下,李红伟流转了100多亩土地,走上了快菜“上海青”的种植之路。然而,理想很丰满,但市场却很无情。因没有找到好的销路,也没有建设冷库进行贮藏,他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因没有销路大多烂在地里或堆积在市场里发黄,既心疼又犯愁。

    就在李红伟准备把流转的土地改种其他作物时,太和农商银行金融顾问再次把他请到太和农商银行,农商银行支持他看准了就要坚持做下去,一方面,要外出到上海等地找市场,另一方面,要建设自己的收贮冷库。

    “2020年,在太和农商银行的鼓励下,我成立了太和县叁原农业科技公司,并获得400万元贷款建起了贮藏蔬菜的冷库。还与当地种植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以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李红伟介绍说,“‘上海青’季节性强,价格波动大,低迷时每公斤不到0.5元,紧俏时每公斤超过5元,菜价像坐‘过山车’一样。如果不按保护价收购,农户基本不敢种植”。

    “因为太和县种植的‘上海青’蔬菜品质好、口味佳、绿色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公司现在与一些全国知名的餐饮企业都有合作,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合肥等地。今年仅‘上海青’蔬菜一项的销售收入就可以突破8000万元。”李红伟感慨地说。

    如今,该公司与赵集乡、三堂镇等乡镇的集体组织签订了托底收购协议,依托与头部上市餐饮企业建立的稳定供给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价格波动给菜农带来的损失。近2年,该公司托底收购1000多万公斤蔬菜,为菜农减少损失2000多万元。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太和农商银行依托产业核心企业,采取“供应链+订单”模式,为农户量身定制了“强农增收贷”“兴农e贷”等信贷产品,着力打造产业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联市场、下联菜农,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共为种植“上海青”农户授信393户,金额7039.7万元,用信328户,金额5495.18万元。在太和农商银行的支持下,太和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300余家,吸纳4000多户农户参与“上海青”小青菜种植。

    如今,太和县“小青菜”是全国小青菜三大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20多亿元,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成为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 来源:安徽太和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