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灵武农商行唐城支行内上演了一幕金融反诈的生动实践。一名中年客户在办理业务时表示,计划13万元定期存单办理质押贷款,用于投资某宣称安全靠谱、年化收益36%的网络平台。这一异常的高收益诉求,立即引发了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
敏锐识别:从高额返利识破诈骗套路
当大堂经理在沟通中捕捉到年化收益36%的关键信息时,支行反诈工作小组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凭借长期开展断卡行动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反诈宣传积累的经验,支行行长第一时间判定:这是典型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特征——用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承诺吸引眼球,正是不法分子的惯用伎俩。面对客户对稳赚不赔的深信不疑,工作人员没有简单否定,而是以近期某小区居民类似遭遇为例,用身边事打开沟通突破口,逐步消解客户的抵触心理。
专业劝阻:半小时风险警示唤醒防骗意识
您看这个案例,投资者最初也是看到低风险高回报广告,结果投入50万元后平台突然关闭……客户经理翻开《金融反诈案例手册》,结合具体案情剖析诈骗分子虚构优质项目—伪造资质证书—制造盈利假象—诱导追加投资的完整套路。针对客户平台界面很正规的疑惑,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平台资质查询功能,用技术手段佐证风险:正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普遍在3%—5%,承诺36%收益本身就违背市场规律。经过近半小时的循循善诱,客户逐渐意识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零风险承诺就是诈骗信号,最终主动放弃了贷款投资计划。
警示长存:筑牢“人防+技防”双重防线
此次成功拦截,既是该行事前风险筛查—事中精准劝阻—事后警示教育反诈工作机制的有效实践,更彰显了灵武农商行守护公众财产安全的责任担当。
当前,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呈现专业化包装、社交化传播、精准化引流新特点,金融消费者尤其要对熟人推荐网红站台区块链概念等新型噱头保持清醒认知。守护“钱袋子”安全,既需要金融机构织密反诈防护网,更需要公众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