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环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500万元贷款到账了。负责人看着到账短信笑道:“买新燃料的钱有了,夏天给饮料厂供热能,这下不愁了!”这是咸宁农商银行助力“一瓶水”产业链的一幕。
为深入贯彻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全市农商银行系统主动作为,以“机制创新为基、精准服务为要、联动赋能为翼”,构建起“一链一策、一行一品”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服务框架
以制度创新破解服务壁垒,筑牢产业链金融根基。全市农商银行积极推行“六个一”服务标准(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县行[一级支行]主办、一套营销方案),形成“上下联动、专班主抓、全链条覆盖”的服务格局。
专班专营提效能。各农商银行组建产业链金融工作专班,实行“周碰头、月调度”机制,为核心企业建立动态服务档案。咸宁农商银行围绕“一瓶水”等33条细分产业链打造26家特色专营支行,绘制“产业图+金融需求图谱”;赤壁农商银行成立五大工作专班,深耕茶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链,实现“核心企业+上下游”全链条覆盖。
名单管理强精准。对链主企业、核心配套商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常态化跟踪融资需求。通城农商银行以纸箱供应商等存量客户为支点,成功延伸服务至9家研磨产业链企业;崇阳农商银行聚焦生猪养殖全链条,建立涵盖代养、屠宰、深加工等环节的客户清单。
试点先行促推广。选择基础扎实的产业链作为“试验田”,形成可复制经验。赤壁农商银行以羊楼洞茶业为突破口探索“链式营销”,迅速复制至文化旅游、大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特色产业;通山农商银行以水果产业链为试点,推出的“楚银贷”成为季节性融资标杆产品。
聚焦精准滴灌创新特色化信贷产品
以产品创新破解融资难题,打通产业链资金梗阻。全市农商银行深化信贷服务改革,通过绿色审批、信用赋能、定制产品,让金融服务更贴产业需求。
绿色通道提速度。创新“主动对接、容缺办理”模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崇阳农商银行对10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实行“现场尽调+当天放款”,湖北江平生态农业公司两天内获300万元贷款;通山农商银行针对水果产业链“旺季资金急”特点,5天完成70万元“楚银贷”投放。
信用贷款破瓶颈。大力推广省政府推出的“价值信用贷”,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增信,扩大纯信用贷款规模。咸宁农商银行依托省级平台,采用“数据增信+财政增信”双机制,为62家企业发放1.58亿元“价值信用贷”;嘉鱼农商银行盯着蔬菜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放凭交易记录就能贷的“嘉农贷”支持菜农张新洲扩大种植,100万元信用贷款让其新增20名务工乡亲。
特色产品显效能。围绕产业特点定制信贷产品,实现“一链一策、一行一品”。赤壁农商银行推出“农情倍增贷”助力茶企设备升级,打开3个新省份市场;崇阳农商银行创新“牲猪贷”,以生猪活体抵押等方式破解养殖企业担保难题。
聚焦联动赋能打造协同化服务生态
以多方联动破解信息壁垒,构建政银企共生共荣格局。全市农商银行深化与政府部门、产业链主体的合作,形成“信息共享、精准对接、常态服务”的长效机制。
政银协同聚合力。人行咸宁市分行、咸宁金融监管分局定期调度评价,推动政策落地。各农商银行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嘉鱼农商银行借助“六访六增”活动,为香粮米业解决加工设备升级资金;通山农商银行联合农业部门梳理“六大特色产业”堵点,使金融服务嵌入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
链上对接强实效。常态化开展产业链金融“面对面”活动,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咸宁农商银行深入“一瓶水”产业链企业,湖北环峰能源500万元贷款及时到账,保障了红牛、元气森林等食品饮料企业夏季生产高峰期供热能的需求;赤壁农商银行产业专班穿梭茶厂车间,溯源对接17家原料供应商、120家经销商。
生态共建促发展。通过“金融+资源撮合”双向赋能,助力产业链升级。通山农商银行300万元贷款支持萤火虫生态农业旅游公司建农旅综合体,带动村民增收;赤壁农商银行依托链式服务,吸引赤壁三国古战场公司、赤壁市鼎添公司、赤壁市鼎美酒店等42家上下游企业合作,新增贷款1.18亿元。
截至7月末,全市农商银行已累计向“5+5”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放贷款1055笔,金额52.44亿元,其中新增企业贷款298家,金额10.26亿元。从“一瓶水”的产业链到万亩茶园的茶香四溢,从生猪养殖场的新动能到农旅融合的新图景,金融“活水”正沿着产业链脉络奔涌,为咸宁打造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持续动力。